首页>政府介绍>旅游资源> 历史民俗

【非遗在身边】 哈巴河县传统木制器具技艺

时间:2024-05-29      来源:文体广旅局      作者:    浏览:    次保护视力色:       

草原上哈萨克族牧民逐清水碧草而居,喜欢在草木丰盛的地方搭建毡房。丰富的森林资源,使他们在几千年前就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木制器具制作技艺。并经历了从粗糙雏形到完善丰富的发展过程后,出现了门类繁多的各种家具和盛具,水陆交通工具,实用的婴儿摇篮和精美的木床等。

在哈巴河县,有个人们都很熟悉的哈萨克族木匠,提起他的木工制品,大家都赞不绝口。这个哈萨克族木匠叫米达力汗·艾斯肯,是萨尔布拉克镇加郎阿什村的村民,今年59岁。他的父亲是一位出色的木匠,从小耳濡目染,让米达力汗喜欢上了木工活。

在他家的木质器具陈列室里,有木质奶桶、婴儿摇床、挂衣架等木雕工艺品造型奇巧,做工精细,还有很多雕满了哈萨克族喜爱的图案花纹的木盘、木碗、木勺等。

2012年,他被阿勒泰地区授予“地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哈萨克传统木制器具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米达力汗·艾斯肯从年轻的时候就发现了自己作木制器具的天分,后来他靠这个养家糊口,靠这个让自己静静心。他开玩笑说,这和姑娘绣花差不多。

和所有手艺人一样,做了近30年木匠的米达力汗·艾斯肯眼中也有自己认为得意之作,这当然有别于外人的评价。他喜欢做木碗,一开始是因为转场时家具太笨重,木碗不易碎,而且轻,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流行,买家开始觉得木碗接地气、环保。米达力汗·艾斯肯喜欢说,越小的东西,做好看,做出水平越难。

从民风民俗上来说,“木碗”在哈萨克族传统育婴方面有着特殊的“地位”。几乎每个家庭的产妇都要用木碗吃月子饭,每个小生命都先用一只木碗吃饭。从这个意义上讲“木碗”就不仅是接地气环保,而是象征一个家庭幸福融洽地抚育下一代,让米达力汗·艾斯肯觉得这是“积福”的手艺。

哈萨克木制器具制作技艺精致科学,古朴实用,别具一格,自成体系,充分体现了游牧民族传统的匠艺风格。木匠作品精致美观,古朴耐用,整体贯联,注重雕刮。使用器具简便相传,技术性强。其木具制品在如今的旅游景区,牧民家庭仍有一番竞争之力,它的继存和发展对研究哈萨克传统的手工技艺和草原文化风情具有重要的现实参考价值。